此间乐小说 > 知否:我,小阁老,摄政天下 > 第三百章 二十四昭勋阁功臣(下)
  御书房。

  藏书千卷,书香萦怀。

  木椅横立,君臣相对。

  凡入座者,或内阁文臣,或枢密武勋,或椒房外戚,相视一眼,皆是神色肃然。

  重头戏来了!

  官家这一朝,谁可入前十?这很重要!人,但凡有欲望,就肯定会“贪”。

  而贪,又有小贪、大贪之说。

  小贪者,贪一时之利。

  大贪者,贪千古之名。

  入昭勋阁,自然就是千古之名!无论是文臣,亦或是武勋,都非常清楚一个事实凡入昭勋阁者,必定千古流

  芳!

  这是注定的事情。

  自古及今,较为大规模的功勋表彰,无非有三:

  其一,入祀太庙。

  这是较为普遍的政治标杆。

  自西周始,就已经有了臣子可入祀太庙的规制。

  自其以后,历朝历代也都在延续相关的规制,以此作为人臣的最高荣誉象征。其二,云台二十八将。

  这是较为典型的功勋表彰。

  开国二十八功臣,列入南宫云台,以彰显功勋。

  其三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。

  这是真正人人皆知的大型功勋表彰,不乏政治意义,也不乏表彰之意。

  一样,也是为彰开国之功而设。

  除此以外,其实还有一些类似的功勋表彰,或是麒麟阁十一功臣、或是石勒十八

  骑,或是八柱国十二将。

  不过,都不太有名。

  究其缘由,主要还是没有太大纪念意义,导致功勋表彰有些偏向于“自嗨”。入祀太庙,为千年礼制,自带一定的纪念意义。云台二十八将,为的是表彰开国之功。

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,也是一样,为表开国之功。

  其它的一些功勋表彰,没有太大的纪念意义,也即意味着是政治意义大于功勋表

  彰。

  如此,可不就是“自嗨”?

  就算是偶尔有涉及开国之功的表彰,也都是非大一统、短命王朝的开国之功,自反之,抛开“自嗨”意味较为浓重、以及非大一统的功勋表彰,也就仅限于入祀太庙、云台二十八将,以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,寥寥三者。

  是不受后世人的重视。

  凡此三者,无一例外,都是千古留名的存在。

  就连云台二十八将,表面上较为冷门,其实也做到了千古留名,无非是没有达到

  人人皆知的地步而已。

  如今,大周实现大一统,纪念意义不可谓不浓重。

  不难预见,凡入昭勋阁者,皆可千古留名,无非是声名大小的区别而已。

  凡位极人臣者,在乎的无非就是两点:其一,子孙绵延,家族兴旺。其二,就是千古名声。

  于是乎,六丈书房,一时无声。

  入选前十,不一定可入昭勋阁。

  但不入选前十,一定是入不了昭勋阁的!

  “大相公文可治国,改革弊政,使物阜民丰,政通人和;武可上马,拓土三千,

  使兵强马壮,兵精粮足。”

  顾廷烨抬手一礼,一脸的严肃:“以臣拙见,大相公之功绩,犹在千古名臣之

  上,必得占据一席。”

  “臣附议。”王韶平静道。

  “臣附议。”

  “臣附议。”

  其余人,一一朗声附和。

  大相公入昭勋阁,这是毫无争议的结果。

  单论起功绩、名望的压制力,就算是西汉的汉初三杰与初唐的房谋杜断,也是万

  万难以望其项背。

  这样的人,俨然是拔高昭勋阁含金量的存在。

  其若入阁,便是名单公正。其若不入阁,所谓的昭勋阁,也就无非是名不副实的千古笑话而已。“这是自然。”

  赵策英拾起朱笔,连连点头。

  约莫两息,褚纸上赫然书就了标准的“江昭”二字。

  诚然,“昭勋阁”的“昭”字,意为昭彰、表彰。所谓昭勋阁,也就是昭彰功勋的阁楼。可,若是非常扯上一点关系,却也未必不能是江昭的“昭”字。

  此事,可视为巧合,也可不视为巧合!

  “越国公。”

  “代国公。”

  江昭扶手正坐,徐徐道。

  两者在大一统过程中的参与度,几乎是拉满。任何一次较为大型的征战,无一例外,都肯定有两人参与,且都是百战百胜,大肆领先的水准。

  顾廷烨、王韶二人,也是必定入昭勋阁的存在,且一样是没有半分争议。

  后世修史,但凡修到了大一统,两人也是绝对绕不开的存在。特别是“百战百胜”这一特点,注定会被大书特书。就目前而言,两者名望似乎没有高到不可想象的地步。

  可时间会放大一切。

  就江昭估计,以两人的传奇经历,甚至都有可能被单拎出来书就一部类似于《隋唐演义》一样的名著。毕竟,两人实在太具话题度。

  顾廷烨,纨绔子弟,一鸣惊人。

  单就这一点,就足以支撑说书先生编上几百种故事。

  既可作为“废柴主角”模版,也可作为“龙王归来”的模版,甚至于“霸道国公

  爷”,也不是不行

  王韶,三甲进士,一样是一鸣惊人。

  文人转武将,一样也有大量编故事的空间。

  一鸣惊人、废柴逆袭的故事,从来都相当流行。

  “可。”

  “嗯。”

  其余几人,相继认可的点了点头。

  顾廷烨、王韶二人,毫无疑问,也是拔高昭勋阁含金量的存在。

  当然,就拔高的程度而言,肯定是远远不及大相公。

  江昭、顾廷烨、王韶!

  三人定下。

  其余几人,相视一眼,或多或少都有些沉默。

  有点难选!

  自治平四年至今,也就七年而已。

  官家登基,自然也就仅仅七年。

  寥寥七年,有过几位内阁大学士,几位枢密副使呢?

  很少!自从官家登基以来,政局就渐渐稳定了下来,真正被政斗下去的内阁大学士,仅一人而已。欧阳修!

  除此以外,别无他人。罕有人被政斗下去,也即意味着大都是正常致仕,内阁人员的更替频率自是较低。时至今日,也就有过两次较为大型的更替。

  熙丰元年,熙丰四年!自治平四年至熙丰元年,内阁大学士有六人:韩章、张昇、吴充、曾公亮、欧阳修、王尧臣。自熙丰元年至熙丰四年,内阁大学士有六人:韩章、江昭、吴充、文彦博、韩绛、唐介。自熙丰四年始,内阁有过七人:江昭、韩绛、元绛、张方平、唐介、余靖、王珪

  0

  其中,唐介是病故,王珪是替补上来的。

  也就是说,七年时间,也就仅仅有过十四位内阁大学士而已。

  除去被算到先帝年间的韩章、张昇、吴充、曾公亮、欧阳修、王尧臣、文彦博六

  人,实际上也就七人而已。

  这……

  书房中,近十人相视一眼,面面相觑。

  总不能都进前十吧?

  诚然,都进前十肯定是让人高兴。

  但问题在于,都进这样不太好吧?

  几位内阁大学士,或多或少都有纠结。

  粗略一瞥,江昭就了解了状况。

  旋即,沉吟着,建议道:“自官家治政以来,文武大臣都政绩上佳,不乏名臣之

  象,实非双手可数遍。”

  “实在不行,也不必局限于前十,就都列出来吧。”

  “届时,一并融入五代名臣之中,剔至二十四人,也是一样的效果。”

  江昭这话,半真半假。

  假的在于,都有名臣之象。

  但凡名臣,必得政绩、声望、影响力达到一定的水准。其余几位内阁大学士,声望和影响力都略有欠缺。真的在于,都真的政绩上佳。

  可能几位阁老自认为没干什么大事,并不特别“出挑”。

  但就实际而言,作为改革期间的内阁大学士,非但没有使绊子,反而还主动推行

  改革,单就这一点,就已经是相当不俗的政绩。

  太祖、太宗、真宗、先帝年间的一些宰辅重臣,论起政绩还真就未必及得上几人

  。

  “朕也有此意。”

  赵策英认可的点了点头。

  反正,除了寥寥几人以外,几位内阁大学士都得淘汰!

  “王安石。”江昭主动开口道。

  “余靖。”

  “元绛。”

  “种谔。”

  …

  几位内阁大学士,相互交叉着互荐。

  不一会儿,就列出来前十四人的名单。

  江昭、韩绛、元绛、张方平、唐介、余靖、王珪、顾廷烨、王韶、王安石、章

  衡、张鼎、种谔、沈括。

  相较于太祖、太宗、真宗、先帝四代而言,官家这一朝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现象一些尚未入阁的大臣,也被列为了有望入昭勋阁的人选!究其缘由,盖因时间太短。官家登基,仅七年而已。

  若是从正式开始变法革新算起的话,至今也就四年。

  四年,太短了!

  武将还好,可凭军功大肆越级,就像顾廷烨、王韶、张鼎三人一样,已然可借着

  军功入掌枢机。

  文臣不行!

  文臣再有军功,也得熬一熬资历。

  一方面,主要是为了打磨政斗经验、治政格局。另一方面,也是为了培养门生故吏。没有门生故吏,就算是真的上位成功,也无非是虚假繁荣,说了话根本就没人

  听。

  而培养门生故吏,实打实的是要花时间的。

  强如大相公江昭,连着两次主持恩科,几次开疆拓土,借机培养门生故吏,甚至

  于还收纳了老太师王祐的班底,也是花了十二年方才入阁掌权。

  这还是有人主动让位置的缘故。

  要是没人让位置,江昭可能还得熬位置。

  于是乎,短短四年,还是不太能支撑一些有大功绩的文臣入阁。这也就使得,相当一批人存在“功高官低”的现象。王安石、章衡,都是较为典型的例子。

  以两人的功绩、政绩,就算是几位内阁大学士也未必可与之相媲美。

  但,两人都还没入阁!

  “好了。”

  赵策英拾起朱笔,名字一一记下。

  手一招,自有内官走近,誊抄名字。

  半炷香左右。

  五十四道名字,已然一一列于丈许幕布上。

  “子川,可有良策?”赵策英扶着椅子,沉稳问道。

  “宁缺毋滥。”

  “先挑出一些入阁无争议的人吧。”

  江昭平和道:“其余的名额,一点一点的降低标准,一位一位的对比,予以定

  夺。”

  赵策英眼前一亮,点头道:“可。”

  江昭的思路一目了然。

  从最高标准起,一点一点的降低标准。

  每降一次标准,肯定就足以支撑几人入阁。

  可能一些水平稍低的名臣,第一次的标准没选上,第二次的标准也没选上,但第

  三次可能就能够选得上。

  如此,一点一点的补充名额,自然不会有沧海遗珠一说。

  “太祖年间,谁可稳稳的入昭勋阁?”赵策英问道。

  “赵普,曹彬。”江昭开头道。

  仅此一言,几位内阁大学士就面有了然之色,大致了解了“必入阁”的标准为何。几乎断档的水平!“还有吗?”赵策英望向其他人。

  近十人,皆是摇头。

  这一标准太高了。

  当然,标准高,也就意味着区分明显,容易辨别。

  “太宗年间呢?”赵策英向下望去。

  “吕端、薛居正、李沆。”江昭说道。

  吕端的地位,自是不必妄言。

  薛居正和李沆都是配享太庙庭的人物。

  一者为太宗、真宗两代宰相,一者为大名鼎鼎的“圣相”,也算是不凡。当然,真要是论起来,两人都肯定是达不到断档的程度。其余人相视一样,也无异议。

  “真宗年间呢?”

  “寇准、王旦。”江昭道。

  寇准是公认的名相,王旦是配享太庙者。

  “先帝年间呢?”赵策英又问道。

  江昭没有说话。

  “范仲淹。”

  ”韩大相公。”

  其余几人相继道。

  就政绩而言,范仲淹的政绩其实不是特别高。

  不过,其主持庆历新政的履历,以及“划粥断齑”、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佳

  话,却是足以让其稳稳的入选。

  至于韩章,资历、影响力和功绩实在太高。

  这位是真正意义上的断档水平。

  十余年的宰辅大相公,两代鼎固之臣,资历和影响力都是毋庸置疑的存在。甚至于,从某种角度上讲,大相公江昭也是其影响力的呈现之一。此外,还有拓土燕云的功绩,一举歼灭近六万铁骑,不可谓不凡。

  “可。”

  赵策英点头,拾起朱笔,连带着勾上了江昭、顾廷烨、王韶三人的名字。

  “如此,降低标准,继续吧”

  …

  约莫半日。

  二十四昭勋阁臣的人选,终是定下:

  太祖一代:赵普,曹彬、潘美。

  太宗一代:吕端、薛居正、李沆。

  真宗一代:寇准、王旦、王曾。先帝一代:范仲淹、狄青、张辅、韩章、包拯、欧阳修、富弼。官家一代:江昭、顾廷烨、王韶、韩绛、王安石、章衡、沈括、种谔。

  如此,合二十四人。

  太祖一代,除了板上钉钉可入选的赵普和曹彬以外,唯一入选的人,就是潘美。

  该说不说,有时候名声大,的确是更占优势,让人下意识的就对其略有偏向。

  本来,太宗一代还该有一人——李继隆。

  此人是辅佐太宗登基的重臣,其妹更是太宗皇帝的皇后,且有不少功绩,颇为不凡。

  可惜,名气小不说,也有不少让人诟病的黑点。

  为此,经过一番议论,却是决定将李继隆的名额匀给潘美,助其入昭勋阁。

  太宗一代,人选基本上就是江昭定下的几人。

  大事不糊涂吕端、两代宰相薛居正、“圣相”李沆。

  真宗一代,除了寇准、王旦以外,还添上了王曾。

  连中三元,自带光环,且为官声名,政绩也不差,勉强“扒着门槛”成功入围。

  先帝一代,无一例外,都是名气相当可观的人物。

  其中,包拯是典型的因“名声”上位。

  其实,包拯的政绩并不特别“出挑”,但名声却是相当不俗。

  仗着这一优势,却是毫不意外的入围前二十四。

  狄青、张辅二人,也差不多都是“扒着门槛”入围的存在。

  涉及选二十四功臣,名声的效果无限拔高,没有滔天功绩的武将,注定是会有点吃亏。

  至于欧阳修,却是江昭主动钦点入围其中。

  对于政治对手,特别是死了的政治对手,江昭从来就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。

  死了,也即意味着胜利果实已经注定,没有任何诋毁的必要。

  否则,其实也是在变相的诋毁自己。

  欧阳修是罕有的政治与文坛双修,自有其独到之处。

  就算是有过争权夺利,但说到底已经是死人,江昭自是颇为大度,并不刻意针

  对。

  当然,这也不是说江昭没有针对其他人。

  文彦博就是被针对的人!

  入阁二十年,文彦博自可谓底蕴深厚,非但参与过庆历新政,也参与了熙丰变法,算是有机会入围二十四名臣的存在。

  可惜,文彦博还活着,甚至还是宦海为官,久久不退。

  对于这种政治敌人,江昭自是不会让其入选名臣阁,平白给其增添名望。

  官家一代,江昭、顾廷烨、王韶是注定入阁的人。

  韩绛是典型的老资格人物。

  其是熙丰元年入阁,而变法是熙丰二年。

  也就是说,韩绛几乎是全程参与了熙丰变法。

  而且,还是除了江昭以外唯一一位全程参与变法的内阁大学士。

  其他的几位内阁大学士,张昇、曾公亮、欧阳修、王尧臣都是熙丰元年致仕,未曾参与变法推行。

  吴充、文彦博都是熙丰四年致仕,仅是参与了两年或不到两年。

  唐介是“早退”,熙丰四年入阁熙丰六年致仕,仅是参与了不到两年。

  元绛、张方平、余靖都是熙丰四年入的阁,仅是参与了两年左右。

  王珪为替补,入阁不久。

  于是乎,作为老资格人物,韩绛自可得到一席之地。

  反之,其他人的参与时间都仅是参与了不到一半的新法推行,无论是政绩,亦或是资历,都还差上不少,无法入阁。

  如此,也就轮到了“功高官低”的非内阁大学士的几人入选昭勋阁。

  王安石堪称是是变法的“二把手”,这一点毋庸置疑,自有莫大功绩。

  章衡也是典型的老资历。

  从熙河拓边始,就一直在扮演“萧何”的角色,主管内勤,且还有建立银行的莫大功绩,自可位列一席。

  至于沈括,为江昭主动钦点。

  单是其制作炸弹和火炮的功勋,就注定了沈括会千古留名。

  可能沈括现在名声不大,但过上几百年、上千年,大概率就会是“炸弹之父”、

  “火炮之祖”一类的人物,自会有其千古名声。

  这也是典型的技术性人才。

  为其留得一席,并无不可。

  此外,种谔也入了阁。

  究其缘由,盖因其是继王韶以后的第二位“野生武将”世袭封爵的人物。

  凭此,却是勉强入围。

  当然,其中也不乏“凑人数”的缘故。

  官家建立昭勋阁,肯定是得以官家这一代的人为主。

  先帝一代,人才济济,有七人入围。

  官家一代,自然得是八人起步。

  种谔,恰好就是第八人!

  至于说,曾布、苏辙、章惇、吕惠卿之流,暂时都还没成长起来,却是无缘入选昭勋阁。 《知否:我,小阁老,摄政天下》-作者:花雪飘飘飞